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使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五年内,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拥有量进一步增加,本国申请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列,对外专利申请大幅度增加。
当前,对外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加剧,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关注对外专利申请的保护。此外,专利制度协调的国际趋势不断加快,也要求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本国申请人获得国外专利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同时,我国对外专利申请增长迅速,尤其是PCT申请年增长率高达五成,有必要出台政策给予积极引导。但是,我国目前对外专利申请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比较零散,观点和认识尚不清晰统一,无法详细回答对外专利申请数量多少、质量好坏、结构分布等问题,亟需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田力普局长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指出,“应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运用世界眼光,科学、系统地规划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方向、策略和道路。惟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面临的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因此,为了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使我国对外专利申请在五年内大幅增加,有必要对我国对外专利申请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为规范和引导对外专利申请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对外专利申请一般是指申请人向其所在国家或地区专利局以外的其他专利局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对外专利申请主要体现了创新主体寻求国外专利保护、扩展海外市场的意愿。对外专利申请的提出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利用PCT国际申请,通过国际阶段审查后,进入各国家或地区专利局的国家阶段,简称为“PCT途径”;二是直接向该国或地区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多数情况下,申请人均会要求国外优先权,可称为巴黎公约途径),简称为“非PCT途径”。本研究主要从“摸清现状、明确差距、梳理问题、找准定位、论述举措”5个环节进行研究,具体包括3个部分,涉及8项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规模与增长趋势、主要目的国、技术领域、来源省市以及申请途径。在此基础上,比较我国与美日欧韩等国家和地区对外专利申请在规模、授权率、对外专利申请比率、单位研发投入的申请产出量、出口贡献率方面的差距。进而,对比了SIPO、USPTO、JPO受理的对外专利申请在规模、来源国、技术领域和申请途径的差异。最后,重点分析了我国PCT申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PCT申请及运用策略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第二部分:分析了世界专利申请的行业分布和规模,比较了通信和石化两个重点行业在规模、主要申请人、来源国和目的国等方面的差异。重点比较了通信和石化行业典型企业对外专利申请在规模、布局、领域和申请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涉外代理机构和申请人的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分析了我国对外专利申请存在的主要差距和主要问题。围绕“提高数量、提升质量、有效运用”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对外专利申请的具体举措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对外专利申请现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研究了对外专利申请发展变化的趋势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在定量分析中,根据研究对象和各种数据来源的特点,选取绝对数量、相对比例、增长趋势、结构组成等多个分析角度,力求全面客观。作为定性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的方式,向近百名涉外代理机构和申请人征询了对我国对外专利申请现状、发展方向和促进举措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获得了我国企业对外专利申请和涉外专利代理机构代理案卷现有情况的一些实务信息;另一方面也了解了企业在申请过程中和代理机构在代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希望获得的帮助。但受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所限,调研不够充分,对相关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尚不全面和深入。报告中仅根据可获得的有效信息,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归纳,供参考。
需要特别指出以下两点:第一,除特别说明外,在本研究中对外专利申请仅针对发明专利;第二,本研究中将欧洲专利条约成员国视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但考虑到欧洲专利局与其成员国专利局并存的特殊性,因此不将其成员国申请人在欧洲专利局(EPO)提交的专利申请看作对外专利申请。
由于数据信息资源以及时间的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行跟踪研究加以改进。
copy © 2025 星澜网络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23015769号